——政府采購價格問題思考(上)
■ 林日清
價格是政府采購最直觀的因素,直接影響對政府采購績效的評價。實際工作中,我們有時會聽到政府采購價高的聲音,但有的僅僅是泛泛而言,沒有舉出實際例子;有的僅是采購人與自己購買或詢價比較后的簡單結論,而不了解兩者是否為同一型號、相同的售后服務。事實上,影響政府采購價格形成及評判理解的因素有許多,如果具體到某一時點、某一產(chǎn)品、某一型號、某一筆采購,是可以分析出政府采購價格等問題成因的。
(一)制度因素
1.供應商資格要求。政府采購法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了供應商參加政府采購活動應當具備的條件,因此與一般采購不同,政府采購對供應商有著更加嚴格的界定,這也縮小了競爭范圍,對價格必然產(chǎn)生影響。
2.稅收成本因素。政府采購要求必須提供稅務發(fā)票,個人購買商品此項要求較弱。
3.正版軟件因素。如政府采購計算機等,要求必須提供正版操作系統(tǒng)軟件,但如果是個人購買,商家往往配給的是盜版軟件。兩者相差幾百元。
4.投標意外事故。在政府采購實踐中,經(jīng)??梢钥吹侥承┊a(chǎn)品質(zhì)量穩(wěn)定價格合理的供應商,因為在投標過程中犯了某個低級錯誤而直接出局,如遲交標書文件、保證金錯轉(zhuǎn)、少蓋公司公章、少了法人代理簽名、把總公司資質(zhì)錯當成子公司資質(zhì)等。政府采購程序的嚴肅性,也會使本來可以以更低價格采購的產(chǎn)品不得已以更高價格購進。
5.采購評價規(guī)則。如競爭性談判,其規(guī)則是在商務和技術分基本能夠滿足需求的情況下,以最低價中標。這就可能導致某種產(chǎn)品雖然性價比好,但因報價略高于競爭者而出局。
(二)成本因素
1.投標成本費用。供應商參加政府采購活動,要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來購買標書,研究需求,制作文件,參與投標。實際上,供應商在報價時也需要把這些投標成本計算在內(nèi)。
2.代理服務費用。政府采購如經(jīng)過代理機構,中標供應商要支付給代理機構一定比例的代理服務費,如100萬元以下的招標,貨物、服務按1.5%收取,工程按1%收取;100萬元以上的隨著金額增大代理服務費比例分段階梯遞減。如進行網(wǎng)上競價,中標供應商也要支付0.8%的代理服務費。
3.售后服務成本。如政府采購電腦售后服務要求送貨上門、安裝、上門維修,3年維保;個人購買則是到店取貨,不上門安裝,不上門維修,且維保期通常只有1至3個月。
(三)競爭因素
1.采購方式。政府采購價格的形成與采購方式競爭充分不充分有著直接的關系。競爭充分,價格就能夠達到控制水平之下;競爭不充分,如采用單一來源方式,價格就可能虛高。
2.評標方法。如綜合評分法的分值由價格、商務和技術三部分構成,價格分的比重是影響采購價格的重要因素,但由于考慮了商務和技術因素,未必是最低價中標。
3.標書設定。在標書制作過程中,由于采購單位對需求提出不熟悉,往往會請某家供應商幫助提出需求,供應商從自身利益出發(fā),往往會塞入對自己有利的歧視性、排他性、傾向性條款,排擠競爭對手,從而對價格形成產(chǎn)生直接影響。
4.采購傾向。采購人對某個品牌或型號有偏好,往往容易被供應商所利用,必然抬高價格。
(四)理解因素
1.商家價格策略。每個主流賣場或主流電商,經(jīng)營種類繁多,出于經(jīng)營競爭,往往會階段性地推出少量的超低價商品作為廣告商品來吸引顧客。通常我們會知道哪家超市面包便宜一點,哪家超市牛肉便宜一點,這就是它們用以吸引客源的優(yōu)勢產(chǎn)品,但一家超市不可能樣樣都便宜,否則就無法實現(xiàn)贏利。
2.廣告噱頭效應。如某店打出條幅,稱某旅行車優(yōu)惠售價8萬元起。但其后了解到,這是沒有配置空調(diào)的價格,實際上很少有人購置不配空調(diào)的汽車,打此廣告純屬吸引眼球。
3.協(xié)議價格誤區(qū)。協(xié)議供貨價為有效期內(nèi)的最高限價,采購人有采購需求時,在最高限價內(nèi)直接與供應商協(xié)商確定成交價格,簽訂采購合同。有些采購人誤認為最高限價就是采購單位的購買價格。
4.特殊價格波動。一是庫存商品特價處理,商家會將庫存商品或少數(shù)樣品以促銷特價商品名義進行降價;二是老款產(chǎn)品降價處理,特別是電子產(chǎn)品更新?lián)Q代快,在新產(chǎn)品推出時,把老款產(chǎn)品作降價處理;三是時段促銷。
5.型號配置差別。同一種類商品但型號不同,價格就可能不一樣。配置高,相對應價格往往會高一些,體現(xiàn)在汽車或電子產(chǎn)品上尤為明顯。
6.整體打包因素。在政府采購中,往往把多種商品打成一個包進行采購,在整包的中標價是合理低價的前提下,也不排除包中個別貨物價格較高,個別價格較低。
(作者單位:廈門市財政局政府采購管理辦公室)
來源:中國政府采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