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采人應關注的九大亮點
http://www.scshapp.com/index.php
發(fā)布日期:2014年11月26日
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行政訴訟法的修改決定
政采人應關注的九大亮點
雖然從最高法院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政府采購行政案件總體占比較小。然而,隨著政采當事人維權意識的增強,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的決定》的發(fā)布,政府采購行政復議和訴訟案件數(shù)量正在呈上升之勢。那么,新形勢下,政采人應關注新法中的哪些亮點?
亮點一:規(guī)章授權組織可作為訴訟被告
《行政訴訟法》第2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決定》第2條 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分析:今后,規(guī)章授權組織也可以作為行政訴訟被告,這意味著財政部門可以通過提請有權機關制定規(guī)章,將政府采購監(jiān)管的部分職權下放,或剝離至內設機構、派出機構、行業(yè)協(xié)會等社會組織,接受授權的機構可以獨立行使職權并承擔責任,政府采購當事人也可以就其監(jiān)管行為將其作為獨立被告提起訴訟,從而加快政府采購領域的自律進程。
亮點二:復議機關可做共同被告
《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二款 經(jīng)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決定》第11條 修改為,“經(jīng)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分析:今后,復議機關除決定改變原行政行為會做被告外,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也會做共同被告。因此,作為復議機關,政府采購監(jiān)管部門要切實履行復議職能,對下一級監(jiān)管部門作出的監(jiān)管行為進行審查,并對作出的復議決定承擔法律責任。一線監(jiān)管部門應更加重視復議答復工作,增強復議應對能力,努力提高監(jiān)管水平。同時,由于新法明確中級法院管轄對縣級以上地方政府所做行政行為提起的訴訟案件,利害關系人在今后提起行政復議時,將更加傾向于選擇同級政府作為復議機關,若同級政府復議決定維持原監(jiān)管行為,則該地方政府屬于共同被告,可直接向中級法院起訴,從而提高案件管轄法院級別。
亮點三:行政行為利害關系人可提起訴訟
《行政訴訟法》第24條 依照本法提起訴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原告。
《決定》第10條 修改為,“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分析:根據(jù)此條修改,今后政府采購監(jiān)管部門在進行監(jiān)管活動時需要權衡各方當事人的利害關系。在作出相關行政許可、行政強制、行政處罰、投訴處理或監(jiān)督檢查等行政行為時,需充分尊重和保護采購人、代理機構、供應商等行政行為相對人、行政行為利害關系人、行政處理結果利害關系人的程序和實體權利,提前防范和化解訴訟法律風險。
亮點四:司法審查廣度將拓寬
《行政訴訟法》第11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chǎn)權的。
《決定》第4條 增加并修改為,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jīng)營協(xié)議、土地房屋征收補償協(xié)議等協(xié)議的;(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chǎn)權等合法權益的。
分析:利害關系的內容由“人身權、財產(chǎn)權”擴大為“人身權、財產(chǎn)權等合法權益”,排除或限制競爭行為、行政合同糾紛被明確列入可訴范圍,由此,政府采購相關行政協(xié)議、合同的法律適用和爭議解決方式都可能發(fā)生變化。同時,新法將舊法中的“具體行政行為”表述統(tǒng)一修改為“行政行為”,如原告認為行政行為所依據(jù)的規(guī)章以下的規(guī)范性文件不合法,可以在提起訴訟時一并請求審查,這意味著,國務院部門和地方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政府采購規(guī)范性文件均納入司法審查范圍。因此,相關部門在制定規(guī)范性文件時需加強合法性審查,在執(zhí)行和適用時要更好地辨識法律沖突問題,提高適用法律能力,在行政應訴時可以提交規(guī)范性文件作為行政行為依據(jù),但若原告方提出審查請求,需由法院審查后適用或者不予適用。
亮點五:起訴期限延長至六個月
《行政訴訟法》第39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
《決定》第26條 修改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決定》增加第52條,人民法院既不立案,又不作出不予立案裁定的,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起訴。上一級人民法院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立案、審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級人民法院立案、審理。
分析:新法將直接起訴期限延長至六個月,明確法院起訴審查內容為是否符合起訴條件,強調法院對不能判定的情形接受起訴狀并出具書面憑證,不予立案的應當出具書面裁定書并告知理由,對于起訴狀缺乏的內容,應告知補正內容,對逾期不立案又不作出不予立案裁定的,可向上一級法院起訴,并強化了法院收到起訴材料后的登記、釋明等責任,要求上級法院加強監(jiān)督,在下級法院不作為時由上級法院親自受理,通過降低原告方起訴門檻、強化司法審判機關責任的方式,保護當事人的行政訴權??梢灶A見,此舉將激發(fā)政府采購當事人提起訴訟的積極性,給政府采購監(jiān)管部門帶來挑戰(zhàn)。今后,政府采購信訪數(shù)量可能會減少,而行政案件數(shù)量則可能大幅增加。對此,監(jiān)管部門更應注重依法行政,加強應訴工作人員的配備,以應對行政案件數(shù)量增長的問題。
亮點六:可跨區(qū)管轄
《決定》第6條 經(jīng)最高人民法院批準,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jù)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區(qū)域管轄行政案件。
分析:此舉將打破司法管轄區(qū)域與行政管轄區(qū)域相一致的局面。結合當前基層和中級法院的人財物將由省級法院統(tǒng)一管理的改革動向,隨著跨行政區(qū)法院的設置,行政機關干預法院審判的難度大大增加,法院的司法審判職能真正成為中央事權,各地法院將真正回歸為中央設置在地方的法院,司法審判的地方保護問題有望得到緩解。對此,政府采購當事人有望獲得更公正的行政審判,各級財政部門須切實尊重法院的司法裁判權,嚴格依法履職,提前防范風險。
亮點七:行政首長應出庭應訴
《決定》第3條 增加,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托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分析:這也許會促使一些政府采購監(jiān)管部門將負責人及工作人員出庭情況列為考核指標,督促相關工作人員提高執(zhí)法和應訴技能。同時,監(jiān)管部門負責人出庭應訴,有助于其了解政府采購監(jiān)管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增強依法行政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參與訴訟的政府采購當事人也可在庭審中就政府采購監(jiān)管事項和相關法律規(guī)范的適用問題與監(jiān)管部門進行交流,在積極維護自身權益的同時,更好地參與此后的政府采購活動。
亮點八:不當行政行為可能被撤銷
《決定》第45條 增加,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并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六)明顯不當?shù)摹?
分析:此舉加大了法院對行政行為合理正當性的審查力度,監(jiān)管部門在今后的政府采購監(jiān)管活動中,需在嚴格依法行政的同時,注重行政行為的正當合理性,在應訴活動中,就行為合法性、正當合理性進行全面充分答辯。
亮點九:完善輿論監(jiān)督
《決定》第58條 增加,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三)將行政機關拒絕履行的情況予以公告;(五)拒不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情節(jié)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分析:這表明,法院可以采取社會輿論監(jiān)督、對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限制人身自由等方式,督促行政機關執(zhí)行生效行政裁判。因此,政府采購監(jiān)管部門應積極履行生效裁判,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作者:孟慶亮 單位:北京觀韜律師事務所)
來源:中國政府采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