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報道稱,某縣財政局各科室包括政府采購管理辦公室在內(nèi)的“一把手”,分別向這個縣由240多人組成的廉正“評審團”匯報個人廉正情況,隨后接受“評審團”的集體測評。并規(guī)定,如果民主測評不滿意票或不廉潔票超過30%,被評議者必須在10天內(nèi)以書面形式說明原因;屬于違法亂紀者,將被依法處置。領導干部述廉評廉的結果要存入本人檔案,以此作為業(yè)績評定、獎勵懲處和選拔任用的依據(jù),該縣縣委書記說,“述廉評廉像一面警鐘,經(jīng)常敲打,大有裨益?!?
可以說,縣委領導為了廉明公正煞費苦心:既抓住了重點領域、重點崗位,以增強示范效應;又組織了那么大規(guī)模的“評審團”,以確保測評結果的說服力。類似的治賄防腐活動在各地時有出現(xiàn),在開展這些活動時應保持冷靜的頭腦,不妨多提幾個問號。
“廉正評審”是否有警鐘作用?答案是肯定的。就一般人而言,如果不夠廉潔自律,是不敢當眾述廉、接受龐大“評審團”集體測評的,再大膽的人,說起謊來總會有點理不直、氣不壯。而臺下的“評審團”成員也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威懾力,畢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能逃得過一雙眼睛,能逃過240雙眼睛嗎?
“評審團”組成是否科學、可信?投票結果如何得出?固然,人數(shù)是一個方面,但更不可忽視人員的組成結構。假如“評審團”里都是各單位的領導,相互心知肚明,不如“禮尚往來”一把。或通過舉手表決的方式投票,其結果往往是全票或高票通過,皆大歡喜?!霸u審團”揭發(fā)后,不廉正者會受到何種懲罰,揭發(fā)者是否會遭到報復等,這些都是保證結果客觀、公正的基礎手段。這些因素考慮不周,再好的想法也將流于形式。
另外,將述廉評廉的結果存入檔案能起到怎樣的作用呢?最多只能證明某人在任某職務期間的一次“述廉評廉”測評上,有百分之多少的人認為其廉潔。而這百分之多少的人身份、動機無法顯示。將測評結果存入檔案后,難道在未來的選拔任用中有優(yōu)先錄取的作用?一切仍是未知數(shù)。
因此,保持冷靜的頭腦,多提幾個問號同樣大有裨益。
零度 政府采購信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