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的一項研究顯示,高達八成的政府采購商品價格高于市場平均價。一臺普通臺式電腦政府采購價高達9萬多元,而市場價才2000多元,相差30多倍。(2月26日中國青年報)
“只買貴的,不買對的!”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政府采購上一點都不稀奇。近年來,有些政府部門的“豪華采購”、“天價采購”層出不窮,如電腦采購買來的是蘋果,一個U盤的價格足以讓電腦都自慚形穢,而鐵道部天價宣傳片的招標信息到現(xiàn)在仍舊是一個機密。盡管2002年頒布的《政府采購法》規(guī)定,政府采購應當遵循公開透明的原則,但到現(xiàn)在這一原則的落實卻不容樂觀,申請信息公開往往會遭遇巨大的阻力。政府采購花了多少錢,都辦了什么事,買了什么東西,納稅人并不總是很清楚的,至于到底是不是物有所值就更是一個問題了。
政府部門高價采購何以難以解決?從不同的角度自然有不同的看法,而同日的另一條新聞或恰好給出了一個答案。同樣是中國社科院發(fā)布的2013年《法治藍皮書》報告稱,超6成公職人員和公眾認為應當將公職人員直系親屬從事營利性活動的情況向社會公示;過半公職人員和公眾認為應責令公職人員親屬退出營利性活動。然而調(diào)查顯示,多數(shù)公職人員反對將親屬違規(guī)經(jīng)營所得上繳國庫(2月26日新京報)。
當公職人員的親屬從事盈利性活動時,其不容忽視的一個情況是,公職人員親屬很可能會依靠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獲得稀缺資源,導致競爭不公、社會分配不公,比如在政府采購中分得一杯羹——當信息足夠透明、監(jiān)督完善到位的情況下,公職人員親屬經(jīng)商、參與政府招標采購等,自然沒有什么問題,但如果缺乏相應制度機制和措施的制約,信息不透明,就很可能形成一條隱形的利益輸送鏈條,而這要比單純的官商勾結、圈錢交易等更加隱蔽,同時影響更壞、副作用更大。最后所形成的政府采購怪相也就是我們?nèi)粘K姷降摹爸毁I貴的,不買對的,明明兩千元的電腦,可能要花上近10萬。至于這虛高的錢款最后流向了哪里,則成了謎團。
在公職人員親屬從事營利性活動相關問題上需盡快達成共識,而親屬是否退出盈利性活動、信息是否公開等不是問題的全部,而僅僅是一個方面而已。要化解政府采購中的問題,需破除以“親屬”門檻為代表的背后的利益鏈,通過制度框架下的信息公開、違規(guī)經(jīng)營處置、責任追究等一些列的機制措施,清除圍繞在政府采購周圍的利益魅影、權錢交易、人情關系等,以監(jiān)督和透明給納稅人一個交代,更為社會創(chuàng)造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環(huán)境與土壤,這才是最重要的。
來源: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