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友春 湛桂華
隨著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建設工作的提檔升級,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各地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陸續(xù)深入推進“不見面開標+遠程異地評標”,這既減輕了平臺現場服務保障的壓力,也省去了企業(yè)現場投標所產生的交通住宿等費用,給他們帶去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實施不見面開標,各級平臺立足自身條件可妥善進行,但“遠程異地評標”則不僅僅是主場自己的事,還需要異地副場的緊密配合,否則“一個巴掌拍不響”,項目難以整體順利推進。
從公開信息了解到的遠程異地評標情況來看,有的組成跨省聯盟,相互之間建立聯絡機制,共享省外專家資源;有的是省內市區(qū)之間進行互動。遠程異地評標的實施,一方面,因異地副場專家的加入,給原來僅限于區(qū)域內的評審專家增添了新面孔,促進了項目評標的公平公正,切實保障了采購各方的權益;另一方面,因副場的預定存在不確定性,需要主場方多番聯系、溝通,副場有閑暇場所才能順利對接。因此,實施遠程異地評標是件新鮮事,但由此衍生出的新情況、新變化,也需要引起重視,積極應對,妥善處理。
當前存在的困境
副場保障不夠順暢。場所預定、專家管理、餐食配送、項目檔案保管移交等方面,存在不確定性,尤其是副場的預訂,以致遠程異地評標的實施“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是副場難預定。各地建設開評標室數量,都是根據自身體量和場地實際情況進行配置,有的建了多間評標室,添置了不同數量的評標電腦;有的則相對較少,甚至僅設置一個遠程場地評標室,在滿足自身評標項目的前提下,才有條件對外開放場所,這預示著副場預訂是比較被動的。
二是專家管理服務有待完善。涉及手機保管、現場監(jiān)督、餐食配送、評審費用發(fā)放等環(huán)節(jié)。目前,各地開評標室都安裝了視頻監(jiān)控,專家能夠自覺遵守評標室制度,服從管理,主動保存手機等電子產品,認真開展評標。但在專家用餐方面,各地措施不一,有的配合提供,有的則由主場人員負責安排;同時,專家餐費報銷憑證也成難題,有的提供,有的無法提供,給財務管理帶來一定困難。同時,個別專家計較評審費用,一旦從信息上得知是參與遠程異地評標,即與主場有關人員聯系,達到目的才參與,否則婉拒,這樣一來,給專家抽取工作帶來了困擾。
三是項目檔案資料分離管理。從了解的情況看,有的地方出臺了遠程異地評標工作規(guī)程,明確主、副場各自依法保存遠程異地評標過程中的文字、音像等資料,處于分離狀態(tài),主、副場項目檔案都不完整。一旦項目遭到質疑、投訴,如需調閱視頻監(jiān)控資料,則需要副場平臺提供幫助。
開標時間存在延期情形。啟用遠程異地評標后,多少金額的項目實施遠程場地評標,各地明確的標準高低不一。有的地方出臺文件,規(guī)定公開招標項目必須實施遠程場地評標,如此一來,又帶來了新的問題。由于副場難確定,導致開標時間一拖再拖,有的項目原本23天左右可完成開評標流程,結果因為副場的問題,導致項目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完成;有部分特殊資金來源項目,資金到賬晚,必須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采購、簽訂合同等,采購人往往以天為時間數倒排推進項目,如果副場安排一拖延,無疑是“雪上加霜”;有的地方鑒于副場的被動預定情況,兼顧各方意見,確定高于某金額的項目實施遠程異地評標,如800萬元(含)以上、1000萬元(含)以上的項目實施遠程異地評標。即便如此,仍然存在副場難訂的情形,特別是年底項目集中時,這種情況尤為突出。
達到多少金額的項目實施遠程異地評標,沒有一定之規(guī)。對于實施遠程異地評標的公開招標項目,有的人認為,由于副場難確定的原因,與其被動預定副場,不如提高遠程異地評標限額,減少預定頻次,待副場的容量達到一定程度,再逐步降低遠程異地評標金額。實際上,有的地方原來確定公開招標項目實施遠程異地評標,在實施過程中,因為副場難確定,存在經采購人說明,相關單位同意后,調整為非遠程異地評標的情形。有的人認為,遠程異地評標是新生事物,各地的條件還有待完善,應適當提高遠程異地評標項目金額,采取邊行邊試的方式,逐步完善操作規(guī)程,避免“一刀切”帶來的其他不利因素。
復評復議存在不便。根據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項目收到質疑、投訴,一般都是由原評標委員會成員協助處理。目前復評復議采取兩種方式組織,即線上與現場(副場評委專家到主場參與)。因主、副場評標專家分設兩地,評審專家工作時間存在沖突,有時難以湊齊原班人馬;同時,因線上互動,給交流、溝通帶來一定困難,組織實施過程不夠順暢。
緩解途徑
如何有力推進遠程異地評標,將遠程異地評標落到實處?筆者建議,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適當提高實施金額。遠程異地評標項目的金額不可簡單化、搞“一刀切”,要在充分調研本區(qū)域(外地)場所建設的基礎上,廣泛征求采購各方意見,確定合適的實施金額,凝聚多方力量,積極穩(wěn)妥推進遠程異地評標項目順利進行。
適度提高場地容量。推進遠程異地評標是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的重要體現,推進遠程異地評標,最大的變量是副場。為此,各平臺要立足職能,積極爭取支持,進一步完善場地建設,適當增設開評標室,添置設施設備,在原有基礎上擴容,提高承載能力和水平,緩解場地壓力,既方便自己,也方便其他平臺。如條件允許,通過增、改、建等方式,增加遠程異地評標室及機位,1間的增加到多間,3個機位的調整成5個、7個,甚至9個等。場所充裕的平臺,可錯時分段開評標,原來一個場所上午只安排一個項目進行,可試著安排兩場開標活動,進一步釋放場所保障潛力。
及時實施采購活動。采購人要強化主體責任,主動作為,積極推動項目盡早實施。采購預算編制后,如無特殊調整、變化,及時組織力量,按程序嚴謹推進項目履行程序,避免采購項目扎堆進行,爭取采購活動的主動性,進一步提高采購效益。以某平臺為例,年底數天時間,每天場內開評標項目接近30個,而有的時間段只有1個項目進行開評標,形成強烈對比。如采購人能充分利用時間推進項目,則可妥善利用場地,提高場所利用率。
探索“5+1”模式化解壓力。對于場地有限的平臺,特別是目前有些地方目錄外的政府采購項目也統一進入平臺交易后,場所壓力驟增,可嘗試“5+1”模式,以公告公示的形式廣而告之,明確周六可以開放場所,提供服務保障,用于項目開評標。
集中歸檔立卷。根據規(guī)定,電子信息化檔案保存期限為3年,紙質檔案保管期限為15年。目前,絕大多數項目的紙質和電子檔案都統一歸檔立卷管理。推進“遠程異地評標”后,項目資料由主、副場各自負責保管,造成項目檔案資料(包括影音監(jiān)控視頻)處于兩地分離狀態(tài),不利于項目檔案的運用。建議形成制度,副場刻錄項目評審影音資料后,以月或者季為單位,適時反饋主場,使項目開評標資料檔案集中、統一、完整保存。
強化結果運用。監(jiān)督部門要嚴格執(zhí)法,依法依規(guī)查處政府采購違法違紀行為,形成震懾;進一步強化案例運用,加強宣傳,積極傳播正能量,構建良好的政府采購氛圍。
聚力信息推進系統對接。不同信息系統之間開展遠程異地評標,不僅平臺、采購人要主動聯系,監(jiān)督部門也要積極搭手,凝神聚力推動彼此信息系統的對接,開放接口,開展信息互動,完成測試,在確保信息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跨省跨地遠程異地評標,共享雙方優(yōu)質專家資源,開創(chuàng)政府采購新局面。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
小編有話說
關于上文所描述的問題,此前山東省淄博市開展的“市內分散評審‘1+N’”模式很有參考價值。該模式是基于全流程電子化交易技術,改革傳統評審方式的新舉措,即打破區(qū)縣地域,統籌全市評標場地,由原來同一項目評審專家集中在同一評標室內評審,調整為就近分散在全市不同評標室獨立席位,通過線上音視頻形式交互會商,為保障專家獨立客觀評審建立起一道技術屏障,實現項目就近交易、專家就近評審。就近選擇讓專家告別“長途”的同時,也提高了全市場地統籌使用率和平臺交易承載能力。比如,在淄博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桓臺分中心,每個評標室有7個席位,但同一房間里的7個專家評審7個不同的項目。據介紹,以往,一個評標室里只能進行一個項目評審,經常出現評審席位閑置而項目“排隊”評審的現象。異地分散評標的實施也讓評標室充分利用了起來。(楊文君)
來源:中國政府采購報